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1、真正行菩萨道的人,常住真心,不被外在的表相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他们勤于修炼戒律、定力和智慧,以此熄灭贪欲、嗔怒和愚痴,达到内心的宁静。他们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修为,同时救助一切众生。
2、深信因果,严谨持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常住真心,不取于相。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就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3、行菩萨道之人,自身不追求物质享受,却积极为大众谋福利。佛祖不提倡苦行,亦不支持过度追求物质,因为这一切皆是无常。大众多只顾眼前利益,未达到觉悟,因此需积极助其发展,使其利益增长。佛教主张自利利他,菩萨行为之一即为此。牺牲小我,助力大众,乃大菩萨之行。
如何行菩萨道
首先,必须是人身;其次,性别应为男性;再次,声闻巴拉密应当圆满,以便在听闻佛陀关于四圣谛的教诲时,能够即刻证得阿拉汉果。第四,必须遇到一位活着的佛陀。第五,必须出家,成为信仰业力的隐士或佛教比库。第六,必须具备四禅八定和五神通。第七,必须有强大的精进力,愿意为巴拉密的圆满不惜牺牲生命。
老法师---所以学佛,四众同修,无论在家出家,要有大智慧、要有大悲心,这才是菩萨道!老法师---修行,记住在生活当中,经教里面的理论变成我们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种种教训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处处都行菩萨道。
菩萨道包含六度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学菩萨道者,需先深刻理解并实践戒、定、慧,这样就能透彻地看待一切境相,顺利通过各种关卡。通过修学菩萨道,持戒律能给予我们正确的行为准则,运用智慧则能引导我们获得纯净的认知与目标。
成佛除了10巴拉密之外还要具备8个条件。是人。是男人。声闻巴拉密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的当时或刚听完时即证得阿拉汉果(发愿要成佛的人肯定必须先圆满成就阿拉汉的智慧才能够引导声闻弟子到达彼岸)。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
南传佛教:请问南传的大菩萨道应该是怎么修行的
1、首先,必须是人身;其次,性别应为男性;再次,声闻巴拉密应当圆满,以便在听闻佛陀关于四圣谛的教诲时,能够即刻证得阿拉汉果。第四,必须遇到一位活着的佛陀。第五,必须出家,成为信仰业力的隐士或佛教比库。第六,必须具备四禅八定和五神通。第七,必须有强大的精进力,愿意为巴拉密的圆满不惜牺牲生命。
2、是人。是男人。声闻巴拉密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听佛陀开示一首有关四圣谛的偈的当时或刚听完时即证得阿拉汉果(发愿要成佛的人肯定必须先圆满成就阿拉汉的智慧才能够引导声闻弟子到达彼岸)。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
3、教义和修行目标:南传佛教强调个人解脱,修行者追求的是阿罗汉果;北传佛教强调度人度己,修行者追求的是菩萨道和佛果。 经典语言:南传佛教主要使用巴利语,北传佛教主要使用梵文和汉文。 戒律的严格程度:南传佛教对戒律的遵守较为严格,北传佛教则相对较为宽松。
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
所以,发愿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贪、嗔、痴、慢、疑,这是立志、立愿、立行的大敌。心魔起时,众道减损,所谓「魔起道不存、道起魔消灭」,若想成道,就要先灭除这五种心魔,使它无法与道并存。学佛不离生活,生活不离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力行菩萨道,不可灭失了道心,不要生起这五种心魔。
发愿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贪、瞋、痴、慢、疑,这是立志、 立愿、立行的大敌。心魔起时,众道减损,所谓魔起道不存、道起魔消 灭,若想成道,就要先灭除这五种心魔,使它无法与道并存。学佛不离生 活,生活不离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力行菩萨道,不可灭失了道心,不要 生起这五种心魔。
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迷惑事理,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三,业魔,杀等恶业,障蔽正道,害慧命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正道,害慧命者。五,死魔,人之寿命有限,妨修道,害慧命者。
学佛是为消除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这五种心魔,佛教称之为众生。普度众生,就是消除内心的这五种恶魔,五种恶魔没有消灭尽,就会伤害到别人。所谓思想决定行为。一个人内心的恶魔没有消除,他看所有的人,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产生善恶的观念。
想想原因在哪里?“能说不能行”。“能说又能行”,决定不会着魔。护法神只是从外面保护,你里头有心魔,心魔会勾结外面的魔,内外勾结,护法神也没办法。这个事佛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透彻,《楞严》里面讲五十种阴魔,内外我们要辨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