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锐器伤的六禁止是什么
1、加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折弯或者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治疗时,应取得他人协助。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及时处理,丢入锐器盒内。严格操作规程。
2、对所有使用过的损伤性废物进行统一处理,无论是否发生损坏。 禁止在手持锐器时随意移动,以防止意外伤害。 禁止通过手工直接传递锐器,应使用容器或工具进行传递。 禁止将使用过的锐器物直接回收到容器中,应使用指定的收集设备。 使用锐器后,必须将其放入专用的防水、耐刺的收集容器中。
3、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锐器伤防护中哪项是错误的
1、)首要牢固地树立防护意识,从思想上避免锐器伤的发生。提高预防锐器伤的自觉性,将每个针头都当做是感染针头对待。
2、第三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锐器用后须放进锐器盒内,不允许给用过的针头套上帽,那样容易误伤自己。预防锐器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
3、护士发生锐器伤采取的措施如下:立即挤压伤口:护士应立即将受伤部位的血挤出,以降低伤口内部污染的风险。同时,用流动的清水清洗伤口,时间为5-10分钟。清洗伤口: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清洗伤口,以去除伤口表面的污物和细菌。消毒伤口:使用酒精或碘伏消毒伤口,以杀死细菌和病毒。
针刺伤与锐器伤的预防原则是什么?
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禁止针等锐器物回帽;使用者必须将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防水耐刺的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针刺伤的预防措施,主要就是保护好自己,避免与针刺样的东西接触。除此之外,做好防护措施,如果是工作的需要,应该穿工作服。如果是意外发生,应该远离这样的场所,或者是不要触碰这些东西。加强职业的防护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宣传针刺伤的危害、普及针刺伤的预防知识等是有效预防针刺伤的方法。
(1)单层手套使用:对锐器损伤应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
立即挤压伤口:护士需迅速挤压受伤部位,以尽可能挤出污血,减少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 清洗伤口:紧接着,应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持续至少5至10分钟,以清除表面的污物和病原体。
血液传播疾病:针刺伤可能导致护士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从而有可能感染上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这些疾病对护士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职业暴露风险:针刺伤使护士的职业暴露风险大大增加。
应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根据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向科室负责人及院感管理科报告,并填写登记表。锐器伤包括针刺伤、玻璃割伤以及刀割伤等,是引起临床护医务人员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简述护理安全防范原则护士安全措施有哪些锐器伤的防护
1、建立锐器伤防护制度,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强化和完善制度建设,戴手套和洗手,规范操作,正确处理使用后锐器。规范锐器使用时的防护。纠正易引起锐器伤的危险行为:禁止用双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用手折弯或弄直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手直接传递锐器,直接接触医疗废物。
2、护士一旦遭受锐器伤害,应首先采取的措施包括: 立即挤压伤口:护士需迅速挤压受伤部位,以尽可能挤出污血,减少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的机会。 清洗伤口:紧接着,应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持续至少5至10分钟,以清除表面的污物和病原体。
3、锐器伤的急救原则包括正确挤出伤口血液,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防止污染血液回吸,增加感染风险。应立即用健侧手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紧接着,使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用流动清水冲洗5分钟。消毒伤口时,可以选用0.5%聚维酮碘或2%碘酊、70%乙醇进行消毒。
4、锐器伤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有时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为争分夺秒,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极易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损伤。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也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