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什么意思?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朝所发起的一场叛乱。这场内战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主要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和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激化,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乱。具体来说,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之一。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解释:时间与领导者: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756年至763年。领导者:该事件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领领导。影响:政治稳定: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该变乱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导致国力削弱和地方自治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复杂,包括民众流离失所、士兵待遇差、中央政府官员腐败、外敌外患的威胁等多种因素。
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作为节度使,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这一事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叛乱迅速扩散,洛阳被攻占,安禄山在第二年称帝,并且派遣他的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的大片地区。面对叛乱,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避难,而太子李亨则在宁夏的灵武即位,成为了唐肃宗。
安史之乱的意思
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朝所发起的一场叛乱。这场内战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主要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和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激化,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乱。具体来说,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之一。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解释:时间与领导者: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756年至763年。领导者:该事件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领领导。影响:政治稳定: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
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作为节度使,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这一事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叛乱迅速扩散,洛阳被攻占,安禄山在第二年称帝,并且派遣他的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的大片地区。面对叛乱,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避难,而太子李亨则在宁夏的灵武即位,成为了唐肃宗。
安史之乱是什么意思
1、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2、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解释:时间与领导者: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756年至763年。领导者:该事件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领领导。影响:政治稳定: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
3、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朝所发起的一场叛乱。这场内战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主要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和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激化,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乱。具体来说,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之一。
藩镇割据,节度使,安史之乱,推恩令都是什么意思?
“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广施德惠,诸侯王原来只有一位嫡长子继承人改为所有子弟都可以继承,比如以前的各诸侯的封国只由其长子继承,现在成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因此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此时国内刚经过一场大战,地方割据势力已受到沉重的打击,无力在进行有组织的规模性的反叛。而且大战方终,人心思安,在起戈戎也会不得民心,最重要的是此时中央的实力已远在地方之上。推行推恩令自然是立竿见影。而诸如唐朝时的番镇割据,在于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渐微,地方势力急剧膨胀。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让唐朝国力骤减,在历史上它具体是什么意思?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政治稳定: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国力削弱:此次叛乱导致唐朝国力大幅削弱。地方自治:叛乱后,地方自治现象开始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发生原因:民众流离失所:民众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是社会不满情绪积累的重要原因。士兵待遇差:唐朝士兵待遇低下,导致士兵对朝廷心生不满。
唐玄宗对于边塞胡将放权让他们有机会靠着大唐的军费发展属于自己的部队,最终“养虎为患”,有了造反的资本。当安禄山与史思明看到皇帝和那些文臣武将迷失在奢靡的生活中时,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最终发动了这场差点颠覆大唐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因叛 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 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 守。
安史之乱的意思是什么
1、安史之乱是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朝所发起的一场叛乱。这场内战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主要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期间,由于政治腐败、边防空虚和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激化,引发了这场大规模的战乱。具体来说,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之一。
2、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以下是关于安史之乱的详细解释:时间与领导者: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756年至763年。领导者:该事件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位将领领导。影响:政治稳定: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
3、公元755年冬天,安禄山作为节度使,发动了对唐朝的叛乱,这一事件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开始。叛乱迅速扩散,洛阳被攻占,安禄山在第二年称帝,并且派遣他的部将史思明占领了河北的大片地区。面对叛乱,唐玄宗不得不逃往四川避难,而太子李亨则在宁夏的灵武即位,成为了唐肃宗。
4、社会混乱。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剥削加重。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边疆不稳。
5、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变、叛乱之一,发生于唐朝中期的756年至763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该变乱破坏了唐朝的政治稳定,导致国力削弱和地方自治的出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复杂,包括民众流离失所、士兵待遇差、中央政府官员腐败、外敌外患的威胁等多种因素。
6、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次年占领唐都城长安,玄宗李隆基逃到蜀中。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至公元763年叛乱被平定。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