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为什么去台湾
年抗日战争爆发,梅贻琦带领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合并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积极抵抗时局动荡,坚持学术独立。1955年,他选择去台湾,创立了台湾清华大学,被誉为两岸清华校长,对台湾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梅贻琦曾短暂担任台湾教育部部长和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但他的核心身份始终是教育家。
梅贻琦离开大陆,当时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支撑学校运转的庚子赔款当时在美国,如果不走,那钱也就没了。可是很多年后,传说在一次与朋友的对谈中,他说自己如果留下,那要么被打成反革命,要么成为傀儡,两者都是不是他所愿意的。梅贻琦把清华带去了台湾。
此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55年,梅贻琦由美飞台,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国民党溃败时期选择赴台湾。 林语堂: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哲学家,曾留学美国,国民党溃败后前往台湾。 梁实秋: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国民党溃败时期前往台湾。
55年,梅贻琦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在这里就读,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1958年7月,梅贻琦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
蒋方舟:清华前校长梅贻琦为何当年去台湾
两个校长是相反的两个极端:梅贻琦从不明显表示党派色彩,唯一的原则是保护参与政治运动的大学生,让他们免于牢狱。
年底,面对国民党政权的动荡和共产党的兴起,梅贻琦做出了离开的选择,这源于他对共产党政权的判断,以及对保护学校教育的坚定立场。他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时局的考量。梅贻琦的离开,使他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复杂而微妙的印记。
民国四十四年「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正式签字,政府决定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机构,发展原子科学之研究,乃电召梅贻琦校长返国筹议。
例如,作者对于北大一直高喊“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的运动,和清华前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抨击不少,也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大学当然要有大师,但光有大师,还成不了大学。
通常指高等教育主要依靠挖掘原有学校潜力,利用其校舍、设备、师资等已有条件,而不是建立新的学校和专业,实现规模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一般也需增加教育投资,但比外延式发展所需投资少。当教育有了一定规模,事业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应主要依靠内涵式来发展教育事业。
梅贻琦把清华带去了台湾。而留在大陆的清华,血液中又混入新的因子,革命的因子。 清华另外一个值得一书的校长就是蒋南翔,他曾是梅任校长时期的清华学生,那时就曾经写下“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他在任期间,清华从与政治静默对抗的力量,忽然成为了时代中呼风唤雨的弄潮儿。
梅贻琦个人经历
1、归国后,梅贻琦于1915年秋季走上了教育事业的讲台,担任清华大学的物理教师。他的教育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931年12月开始,一直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期间,他领导清华大学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时期,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2、梅贻琦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崇高的声誉。尽管有关其民族身份的具体信息不多,但他的贡献和影响足以使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梅贻琦的生活和事业跨越了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具有深厚学术素养的学者。
3、梅贻琦,这位卓越的教育家,于1914年从美国吴士脱大学学成归国,立即投身于清华大学的教学与行政工作,担任了多种职务。1931年,他接手清华校长一职,这一角色他坚守了三十一年,直到在台湾与世长辞,因此被尊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4、年,他接任清华大学校长,这一职位他坚守长达三十多年,直至他在台湾辞世。因此,梅贻琦被尊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从一所享有声誉但学术地位相对较低的学校,迅速提升为中国顶尖大学之一。
5、梅贻琦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
6、年,梅贻琦接手校长职务,直至他在台湾去世,一直致力于清华的建设,被誉为“终身校长”。尽管任内清华大学曾经历风雨飘摇,学生间常有驱逐校长的运动,但他们始终支持梅贻琦,以“反对×××,拥护梅校长”为口号。梅贻琦以实干闻名,人称“寡言君子”。
有感于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人格魅力
年国民党军队以退潮般的溃败,退守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在混乱中出走美国。梅贻琦去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无目的,他弃美蒋政府的“教育部长”不干,奔走美国,就是为了保护庚子赔款――清华基金。
梅贻琦,一位清华的传奇校长,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奉献。梅贻琦,1889年生于天津,南开中学的首批学生,1910年赴美留学,成为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之一。归国后,他开始了在清华大学的教育生涯,最终于1931年出任校长。
这部作品深入且全面地剖析了一位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理念、实践与人格魅力。梅先生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的贡献不仅限于北京的清华大学,还包括在新竹的分校区。
梅贻琦,出生于1889年12月29日,逝世于1962年5月19日。他字月涵,祖籍位于江苏武进。其祖先在明成祖时期从江南迁居到北京,之后又在天津定居。作为梅曾臣的长子,他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之一。1914年,梅贻琦从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