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与金木水火土五行查询表
1、辰时(07:00-09:00)属土, 巳时(09:00-11:00)属火, 午时(11:00-13:00)属火, 未时(13:00-15:00)属土, 申时(15:00-17:00)属金, 酉时(17:00-19:00)属金,1 戌时(19:00-21:00)属土,1 亥时(21:00-23:00)属水。
2、丑时(1:00-3:00)对应土元素,万物处于沉睡状态,土地孕育着生机。寅时(3:00-5:00)对应木元素,植物开始吸收水分,悄然生长。卯时(5:00-7:00)对应木元素,旭日初升,草木伸展,生机勃勃。辰时(7:00-9:00)对应土元素,日上三竿,土中生气升腾。
3、时辰的五行:金行:申时 酉时 最旺 木行:演时 卯时 最旺 水行:子时 亥时 最旺 火行:巳时 午时 最旺 土行:丑时 辰时 未时 戌时 最旺 十二时辰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4、十二时辰与五行对照表如下:金行:申时:下午3点到5点,金行最旺。酉时:下午5点到7点,金行旺盛。木行:寅时:凌晨3点到5点,木行最旺。卯时:早上5点到7点,木行旺盛。水行:子时:凌晨11点到1点,水行最旺。亥时:晚上9点到11点,水行旺盛。火行:巳时:上午9点到11点,火行最旺。
甲子时是几点
甲子时的定义:甲子是特指天干“甲”日、“己”日头一天晚上的23点至该日的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被称之为“甲子时”。甲子时在干支纪时中的位置:甲子时为干支纪时中一个循环的第一位。从甲子日开始,这一天的时辰干支依次为甲子、乙丑、丙寅等,按六十甲子一直循环下去。子时的范围:在古代的十二时辰制中,子时指的是某日23点至次日1点,也即是夜半时分,又名子夜、中夜。
甲子时是晚上23:00至次日凌晨1:00的时间段,也就是古代干支纪时中的第一个时辰。在古代,人们将一整天(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甲子时只有在甲日或己日才会出现,是这两个日子的第一个时辰,因此只有在这些特定的日子里,晚上23点至次日凌晨1点才会被称为甲子时。
甲子为古代时间体系中的子时。子时又称午夜,是夜晚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计时法中,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两小时。甲子便是其中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晚上零点至凌晨两点之间。
天支十二时辰对照表
午时(11:00-13:00):五行属火。对应天干为:庚午(庚日或乙日)、壬午(壬日或丁日)、甲午(甲日或己日)、丙午(丙日或辛日)、戊午(戊日或癸日)。未时(13:00-15:00):五行属土。对应天干为:辛未(辛日或丙日)、癸未(癸日或戊日)、乙未(乙日或庚日)、丁未(丁日或壬日)、己未(己日或甲日)。
十二时辰与地支对照: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对应地支子。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对应地支丑。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对应地支寅。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对应地支卯。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对应地支辰。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对应地支巳。
时辰天干地支对照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支地干的口诀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支地干口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支地干口诀由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可以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顺序和具体时间。
在十二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它们分别代表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等十个方向。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称为“十二地支”,它们则分别代表着十二个月份和十二个时辰。

